网上配资平台开户炒股 吕雉诱杀韩信时,传闻韩信有3万亲兵,他们为啥见死不救?_刘邦_吕后_钟室
00.前言
公元前196年,长安城长乐宫内,发生了一场谋杀。
吕后与萧何合谋,将淮阴侯韩信诱入宫中,斩杀于钟室。
令人费解的是,这位曾指挥千军万马、战无不胜的大将军,传说麾下有三万忠诚亲兵,却在主人遇害时毫无作为。
刀光剑影中,韩信倒在血泊之中。
他至死都想不明白,自己那些誓死效忠的将士们,为何没有一人前来相救?
那么,这三万亲兵,是真的存在吗?
展开剩余85%01.从齐王到淮阴侯
曾经的韩信是何等威风!作为刘邦麾下最高统帅,他率军暗度陈仓、背水一战、十面埋伏,为大汉王朝立下不世之功。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记载,刘邦甚至公开承认:“连百万之军,战必胜,攻必取,吾不如韩信。”
然而功高震主,自古皆然。刘邦对韩信的忌惮,早在荥阳之战时就已埋下种子。
当时项羽因粮草不足与刘邦议和,刘邦却出尔反尔,命彭越、韩信与自己三面夹击项羽。
在刘邦被围困荥阳的危急时刻,韩信攻下齐地,竟派人向刘邦请求封自己为“假齐王”。
这一举动,彻底暴露了韩信的野心,也触动了刘邦最敏感的神经。
垓下之战刚结束,刘邦就迫不及待地夺了韩信兵权,并将他从齐王改封为楚王。
这明显是明升暗降的政治操作,不久后,刘邦又以韩信收留项羽旧将钟离眛为借口,将其贬为淮阴侯,软禁于洛阳。
02.长安城中的困兽
被贬后的韩信,已不再是那个叱咤风云的大将军。
他整日闷闷不乐,常称病不朝见,不愿与周勃、灌婴等人为伍。
有一次他去拜访樊哙,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,说:“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,真是臣下的光耀。”
韩信出门后却苦笑道:“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!”
韩信的实际处境极为艰难。作为刘邦重点监控对象,他几乎没有任何私人武装。
根据汉代制度,列侯根本不允许私藏兵甲。
后来周亚夫被诬谋反,罪名之一就是他儿子,买了些陪葬用的铠甲玩具。
韩信这种情况下,即使有亲兵,也没有足够武器装备。
韩信府邸周围,肯定布满了刘邦的眼线。
他如同笼中困兽,空有抱负却无力施展。这种长期的监视和压抑,最终促使他走上极端道路。
03.最后一搏
公元前197年,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,临行前向韩信辞别。
韩信拉着他的手说:“你所管辖的地方,是天下精兵聚集之处。如果有人告你谋反,陛下一定不会相信;第二次告,陛下可能会怀疑;第三次告,陛下必然会亲自率兵征讨。那时我在长安起兵响应,天下可图。”
陈豨素知韩信能力,便应允了这个计划。
汉高祖十年(前197年),陈豨果然反叛。刘邦亲自率军前往平叛,韩信托病未随行。
韩信在洛阳与家臣密谋,准备趁夜假传圣旨,赦免官府奴役的刑徒和奴隶,武装这些人去袭击吕后和太子。
这个计划本身,就显得极为仓促和绝望。若有强大亲兵,何需依靠乌合之众的刑徒和官奴?
04.吕后与萧何的阴谋
就在韩信紧锣密鼓准备行动时,他的计划却被一个舍人的弟弟告发了。
吕后得知后惊恐万分,想立即召见韩信,又怕他的同党阻止他入宫,于是与萧何合谋设下圈套。
吕后假称刘邦已平定陈豨叛乱,派使者回报捷讯,要求列侯群臣都入宫朝贺。
萧何特意亲自去邀请韩信,并对他说:“虽然你有病在身,但还是勉强入宫道贺吧。”
韩信犹豫再三,最终还是走进了长乐宫。他哪里想得到,这竟是一条不归路。
韩信一入宫,吕后立即命武士将其捆绑,押至长乐宫钟室处决。
临死前,韩信悲叹:“吾悔不用蒯通之计,乃为儿女子所诈,岂非天哉!”
05.结语
通过上述分析,我们不难发现,韩信麾下,根本不存在所谓“三万亲兵”。
根据《史记》明确记载,韩信当时的计划,是依靠赦免的“诸官徒奴”,而非自己的亲兵。
这正说明,他直接掌控的武装力量极其有限。
其次,韩信被杀时身边根本没有亲兵护卫。他被诱入深宫,亲兵不可能随行进入皇宫重地。
按照汉代制度,列侯入朝不得携带武装侍卫,这也是吕后选择在宫内动手的原因。
野史中,传说刘邦曾对韩信有“三不杀”的承诺:见天不杀、见地不杀、见铁器不杀。
于是吕后将韩信,吊在长乐宫的钟室,用竹枪刺死。
在封闭的钟室内杀人,既可以规避所谓的“誓言”,又能掩人耳目,不让宫中韩信的同情者察觉。
韩信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命运,更是历代开国功臣与皇权博弈的缩影。
刘邦对韩信的猜忌和迫害,反映了皇权对军功集团的警惕和压制。
韩信之死也开创了汉代诛杀功臣的先例。
随后,彭越、英布等异姓诸侯王相继被铲除,刘邦甚至立下“非刘氏而王,天下共击之”的誓言。
只能说,皇权与功臣集团的冲突,是哪个朝代都无法避免的。
发布于:江西省金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